我对一些“老物件”——十来岁时想得而不可得的那些,或曰“心头好/白月光”——怀着一些很强的执念,比如我数年来一直想要一台发布于2008年的佳能EOS 5D Mark II(人称“无敌兔儿”),比如我今天总算如愿以偿地拥有了一台发布于2008年的iPod Classic,并且用我同样发布于佳能EOS 450D拍摄了上面的图片。
iPod Classic是由苹果公司设计发售的便携式媒体播放器,属于iPod产品线的一部分。使用上,由中央滚轮(Click Wheel)操作,使用硬盘作为存储介质。iPod Classic一开始仅称为iPod,第五代加上视频播放功能后称为”iPod video”,在第六代以后才加上”Classic”以与其他iPod区别。第一代的iPod是在2001年上市。 现在共有6个世代的iPod存在,分别为:1G(一代)、2G(二代)、3G(三代)、4G(四代)、5G(五代,又称iPod video)和6G(六代,至此之后都称为iPod Classic)。
原来并不是所有方方正正、上屏下轮的iPod播放器都是iPod Classic啊;2007年时,苹果在售的iPod的系列产品已经有第二代的iPod Nano和iPod Shuffle了,而这个从外观到交互方式都很复古的“传统”播放器的最新(也是最后)一代,也就被赋予了Classic的名号。
其实我的第一台苹果硬件正是一个小小的第二代iPod Shuffle,放个图大家绝对不陌生。“胡桃夹子”般的清新外形配上别具一格的充电方式,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一股清流。初中时有一位老同学兼朋友,家境优越、电子设备一应俱全,令我颇为羡慕;但(根据我的印象)并不甚爱听歌,于是就把他的小Shuffle长借与我,终身未还(早就丢了)。高二在室友QJY的影响下疯狂地迷上五月天之后,我便将这小小的”MP3”装满了五月天的歌(但不知为何是倒序存放的),没日没夜地听,它帮我排解了不少在国贸桥下等待公交车时的无聊与苦闷。我当时听得有多上瘾呢?如果你给我五月天某首歌的结尾伴奏,我能准确地条件反射联想出下一首(其实是上一首)的旋律;至于歌的名字,我确定不了,因为这个Shuffle它没屏幕啊!
与此同时,我还拥有另一台iPod,那是我斥一千多大洋购于中关村的水货iPod Touch 4:配备了与同时期售价数倍于它的iPhone 4相同的A4芯片和视网膜屏幕,简直就是穷人版“爱疯”;至于“苹果皮”这种打肿了脸装胖子的事,唉,谁还没有个年轻的时候嘛。那时的iOS设备在高中班级里的受欢迎程度恐怕不亚于今天的任天堂Switch,《水果忍者》《神庙逃亡》《涂鸦跳跃》《Cut the Rope》《乐动达人》等“独占”游戏为我等青年提供了无尽的快乐。
当时的我,有时用Touch刷一刷“耳机”贴吧,在那里被提到次数最多的“前端”(播放器设备)叫做“IPC”,也就是本文的主题“iPod Classic”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,我记得我另一个家境优渥的初中同学手中有这样一台iPod,圆形的操控滚轮甚至可以用来玩游戏。我至今也并未搞懂贴吧中流传的“推力”等近乎于玄学的概念,只记得,iPod Classic是个装有机械硬盘的大家伙。
2017年初到加拿大时,有个本科时期的朋友非要我帮她从这边的网站上淘一台已停产的iPod Nano第七代(也是最后一代了),令我十分不能理解;几年过后,当“云音乐”与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大行其道、实体唱片走入黄昏,乃至“数字专辑”沦为粉丝们“打榜”的工具与指标之时,我才逐渐意识到一台离线的、纯粹的、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音乐播放设备是多么的难能可贵。iPod Touch 6(以及后来不知何时更新的第七代)苦苦地独自支撑着iPod的门面,不叫好更不叫座的同时还要背负”库存克星“的名声;而iPod Classic,这一诞生于十余年前的”传统iPod“之绝唱,以其经典的外观、独特的操控、巨大的容量等特点,再一次吸引了我的注意。
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之时,理念在我看来是在做加法:把通话用的手机、办公用的笔记本电脑、娱乐用的iPod结合在一起,再加上一块巨大的电容屏(用以取代臃肿的QWER键盘),便形成了这款改变了世界的手机;而今天,让我们忘掉互联网、微信、游戏,拿走WiFi、蓝牙、摄像头以及触摸屏,得到的便是这样一个返璞归真的,除了听歌什么做做不了的多媒体播放器,便是这样一台iPod。
在我第N次起了收购一台iPod Classic的念头并如实与队友沟通并得到批准之后,我又在二手平台上挑挑拣拣,相中了一台黑色的120GB款。如果你问我”情怀值多少钱“,我觉得,一百来刀吧;一个包装盒,十二十刀也不亏,毕竟已经绝版这么多年了。
八张毛爷爷换得一台成色尚可的机子,插上30-pin”老苹果“数据线,能充电,连iTunes,能同步。当我郑重其事地将我的索尼降噪耳机插入iPod的3.5mm耳机孔(趁它还在,多念叨念叨它的名字吧,数年过后它也许就是下一个“3.5软盘”了)并带上耳机之时,我并没有像想象中一样七窍贯通、神清气爽乃至羽化登仙;按下按键切换歌曲,滚动滚轮调节音量,它不是月光,更不是神仙,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“MP3”。
补充一个历史小知识:WiFi普及之前,想要在电子产品上听歌,是需要“下载”和“复制”的。我曾设想过,为了充分利用上百GB的硬盘空间,我要去“无损音乐网站”上一首一首地下载歌曲,就像十多年前的“百度音乐”一样。
然而,为了能尽快听到歌,我打开了台式机机械硬盘(本科用笔记本时用来挂BT的下载盘,攒台式机时直接装到了主板上)的“音乐-五月天”文件夹,发现我还有个叫“MAYDAY精选”的目录:大概2013年的时候,我精选了五月天的快歌慢歌各十余首,刻成光盘送给了好友ZJ;那时的汽车还是有CD机的,ZJ直言开快车时不敢听那张快歌选,“太嗨了”。
说回正题,将“MAYDAY精选”成功同步到iPod之后,我发现我的iTunes是没有登录Apple ID的。鉴于刚刚同步的WAV文件并不带专辑名称等ID3 Tag,我决定注册个Apple ID去iPod商店看看。加拿大区iTunes Store虽然歌曲收录很全,但一张专辑至少也要十刀;切换到国区并感慨“苹果在中国还是混得开啊,微信支付宝支持极好”的时候,却发现国区并没有歌曲出售,只有订阅式的Apple Music,虽然一个月10人民币已经算是相当良心了,奈何Google了一下才想明白,这东西压根就不是给iPod Classic这种离线设备设计的,我简直是想在CRT电视上看Netflix。
于是乎,峰回路转,还是得自己找CD资源,才算对得起我这份情怀。感谢北邮人BT,即使是在北邮还没正式开学的这么一个北京时间半夜,依然有几位同学在坚持不懈地做种,将资源无偿地与我分享。直到数小时下载完成后,我才发现自己对音乐文件知之甚少:既不了解哪些文件格式是无损、哪些被iPod设备支持等知识,更没有通过.cue文件切分整轨的经验与技能,看来自己还根本没有入门啊!在摸清门道之后,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我仅仅转换了截至到《第二人生》的九张(《第二人生》有明日/末日两版,因此一共是九张)专辑便暂时告一段落。